



身處在變化快速的當代社會裡,忙碌的生活節奏、充滿未知的時代發展,常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焦慮,甚至因此輾轉難眠。在此之際,許多人選擇透過冥想找回身心平衡、度過困難時刻,裝置藝術團隊「質物霽畫」創辦人李霽正是其中之一。這次 dayoff 特意造訪李霽私宅,學習如何為自己打造適合冥想的住居。
李霽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平和,他語調輕柔、眼神溫暖,這自在氣場並非天生,而是身心修習的成果顯影。2019 年時,李霽在朋友介紹下接觸到源於日本、在歐美流行 30 年以上的「靈氣治療」(Reiki)與冥想。沒想到,這些身心靈的學習讓李霽慢慢學會傾聽自身感受、梳理內在思緒,也意外地在 2020 年疫情期間,面臨工作室經營挑戰時,成為重要的心靈出口,讓他在混沌與變動中,逐漸放下憂慮,找回內在的平靜。
在忙碌的生活裡,學習以冥想安頓自己
「冥想的過程,往往能更專注於當下,能幫我代謝掉內心不需要的東西。」李霽說道,「我每天冥想,試著請靈氣給我一些啟示(sign),也幫助自己轉念。我很感謝當年接觸了這些,成為我在疫情時期自我支持的力量。」在靈氣與冥想的過程中,因創業帶來的人情交際壓力、一起奮鬥的同事提出離職、執行案子的溝通磨合、疫情中收入不明⋯⋯這些焦慮、悲傷、被否定的感受,開始有了解答。「現今社會有太多既定體制與價值觀,甚至原生家庭所衍生的因果。這些框架讓我試圖證明自己,或是想改變什麼。但事實上,這些阻礙與困難都是必須面對的功課。我透過冥想及和自己對話,反覆確認我需要什麼、什麼對我而言是真正重要的。」


隨著李霽不斷精進內在的修習,對於自己真正需要的人事物也益發敏銳,像是兩年前他遇見這棟房子時,便感受到自己的靈魂終於駛入軌道,如今他把多數時間獻給這裡,而這座有著三隻貓咪、老件家具與礦石的家,不僅是他工作與生活的場域,也是冥想的基地。「其實對我來說,冥想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,像是騎車時、開會前,都是可以冥想的片刻。但就日常而言,我每天最常在早上、睡前坐在沙發跟椅子、麻地毯上,以冥想開啟思緒,或是幫助自己入睡。」李霽笑道,「在睡前冥想,會讓我連夢境都是祥和、放鬆的。」
聽著李霽娓娓說起自己冥想的經驗,也讓人不禁想要試試這平和的心靈狀態。然而,冥想究竟該如何開始?又需要做哪些「前置作業」呢?關於這些問題,我們也請李霽從作法、環境佈置兩大面向著手,帶我們走進冥想的心靈宇宙!
打造專屬角落,讓家成為適合冥想的心靈棲所

dayoff:然而,在寸土寸金的台灣,擁有可以隨自身心意打造的家居,無疑地是一件相當奢侈的事。若與他人同住,又該如何打造適合冥想靜心、安頓自己的環境呢?
李霽:對於與室友、家人共用空間的人而言,即便無法掌握整體居家環境調性,還是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,像是選擇一個角落,在那裡放入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,可能是礦物,也可能是旅行時的紀念品。這些物品可以營造出親密感和儀式感,讓你知道那就是屬於你的角落。
但我覺得,無論自己可以掌握的空間是整體住家或是一個角落,最重要仍是回到與自身的連結,並讓物品整潔有序地存在於空間。當我們將與自身連結的物品,放在空間裡最適合它們的地方,打造出一定的秩序,那麼當我們進到空間時,便會感受到安全感跟歸屬感。這是整理,也是創造意念的過程。
而在這樣讓人心安定的空間裡,李霽最後以《禮記》其中一段來解釋他修習的意義,「古人說『修身、持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』,這句話放到當代其實也有其意義——從我們內心出發、先整理好自己及家居,再善待身邊的人事物,這樣的正循環不斷擴大、延伸,對的東西就會朝我們而來,變成生命的一部份。」

dayoff:然而,在寸土寸金的台灣,擁有可以隨自身心意打造的家居,無疑地是一件相當奢侈的事。若與他人同住,又該如何打造適合冥想靜心、安頓自己的環境呢?
李霽:對於與室友、家人共用空間的人而言,即便無法掌握整體居家環境調性,還是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,像是選擇一個角落,在那裡放入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,可能是礦物,也可能是旅行時的紀念品。這些物品可以營造出親密感和儀式感,讓你知道那就是屬於你的角落。
但我覺得,無論自己可以掌握的空間是整體住家或是一個角落,最重要仍是回到與自身的連結,並讓物品整潔有序地存在於空間。當我們將與自身連結的物品,放在空間裡最適合它們的地方,打造出一定的秩序,那麼當我們進到空間時,便會感受到安全感跟歸屬感。這是整理,也是創造意念的過程。
而在這樣讓人心安定的空間裡,李霽最後以《禮記》其中一段來解釋他修習的意義,「古人說『修身、持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』,這句話放到當代其實也有其意義——從我們內心出發、先整理好自己及家居,再善待身邊的人事物,這樣的正循環不斷擴大、延伸,對的東西就會朝我們而來,變成生命的一部份。」

(PHOTO CREDIT)質物霽畫提供
質物霽畫創辦人,同時也是藝術家 / 專欄作家 / 策展人 / 設計師 / 靈氣師傅 ,2013 年開始專注獨特植物裝置藝術創作,並將其哲學延伸各領域。曾與愛馬仕合作「未來博物館:消失的物種」一作獲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大獎。